大学生择业观三大亮点

发布者:admin发布时间:2007-04-02浏览次数:378

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:“工作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条件,劳动是人类财富的真正源泉。”或许基于同一思考,美国的查・施瓦布也有一句名言:“努力工作是一个人最明智的投资。”不管名人如何论述表达,有一点为广大人们所共识:工作着是快乐而美好的!然而,现实却是严峻的。面对如今的就业求职形势,曾经是“天之骄子”的我们,应该怎样迎难而上,讲究方略,积极奋争?
带着这些问题,笔者走访了广东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部门,接触采访了身边近三年来就业成功人士与求职失败的大学生。多数人的经验教训表明,如何闪出自己的亮点至关重要。希望此文对正在从事“最明智投资”的大学生们能够有所启迪和借鉴。

“亮点”之一:专长比专业更关键

漫漫求职路,许多人失败受挫的关键原因,就是过分强调计较所学的专业,不会亮出自己的专长。毕业于广东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小莫同学,近日到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应聘。
“你能帮我做好一个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吗?”用人单位负责人首先问。
“这……”莫同学支吾。
“钢筋堆场的长度一般要取多少?”负责人接着问。
“这……”小莫又哑巴了。因为这些常识问题在学习时根本就没有涉及过,或者书本上有但被他忽略了。当然,应聘结果不言而喻。
有关部门领导告诉笔者:“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,缺乏实际操作能力,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。”
小刘同学,某高校地质专业毕业的本科生。学的是冷门,毕业分配时,他没有去专业对口的单位应聘,因为这些单位要的人少,就业竞争压力大,工作环境也不怎么样。他凭着自己辅修的电子专业,被一家小有名气的IT企业聘用。
他颇自豪地说:“我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,从大二开始,我就有所准备了,选修了电子专业,花了几千元学费,大三整个暑假都泡进去了,最后,考了个计算机全国四级。我就是凭着这个‘撒手锏’顺利找到工作的,这是超前决策、超前投资的结果。”据说,他的一些同学都是凭着专长而不是凭着所学专业找到“婆家”的。
一些负责招聘的人士告诉笔者:“我们对专业背景的限制逐渐淡化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,知识更新很快,产品换代加速,使人的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增加,这就对个人所学专业的背景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严格。”一位公司的老总甚至这样认为:现在选人不能只看专业,更主要的是要考察其能力,看有没有培养和开发的潜能。所以,我选人,所学专业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看他的专长是否符合公司的需要。有位民营企业家,本身的文化水平就不高,他的话说得更直接:“什么大学不大学的,名牌不名牌的,我们要招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,不看文凭看水平。我的用人标准是: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,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?”

“亮点”之二:就业比择业更重要

“佛要金装,人要衣装。”为了推销自己,找到满意的“婆家”,如今的大学生真舍得在包装上下本钱,还美其名曰:“这是就业需要!”有资料介绍说,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,找工作费用总共约花了十亿人民币,仅去年北京应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人均超过一万元。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67万人,“毕业消费”(商家戏称为“毕业经济”)肯定超过去年!
从华南师大毕业的小袁,毕业前一个多月硬是向家里要1000多元买了一部手机,用来联系工作。像他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。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,大学生“手机族”与日俱增,他们认为,如今就业压力大,能够得到一个通知面试的电话不容易,如果因为联系不到而错失机会,就太不划算了。小袁说:“反正以后工作后也需要手机,现在买了和用人单位联系方便,迟买不如早买。”
小邓曾是校报记者,文学发烧友,发表和获奖的作品不少。他制作的求职简历,光是复印的作品和获奖证书就30多页,再用5元一张的彩印封面,一本自荐书就开销十几元,加上“广泛撒网”,花费可想而知。为打扮形象,在面试时显得“高雅利落”些,花费400多元置办了整套“行头”――西装、皮带、皮鞋、公文包。他说,他还算是比较一般的,同学中有人仅“行头”一项就开支近2000元!
小叶是暨大新闻系毕业的高才生。他立志从事媒体工作,但接触多家都未能如愿。在招聘会上,他只好先与一家钢窗厂签订意向。“先留下来再说,以后还会有机会择业的。”他这样对笔者说。
先就业再择业,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应对就业严峻形势的无奈之举。阿东是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,她或许是幸运的,只用了一个上午时间就同一家电子研究所签订了协议,并办理好了相关手续。她庆幸自己顺利签约,可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很陌生,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一片迷茫,人未上班去,却早就做好了跳槽的打算。阿东的同学阿萍、阿琼等人,也是主张“先就业后择业”的,她们认为:当务之急是考虑生计问题,仓促的选择时间和较窄的就业余地由不得自己挑三拣四,等站稳脚跟后再觅良机,寻求发展。
以上种种,代表着相当一部分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观。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允许他们追求一步到位,而是寄希望于解决生计、积累经验以后,再提升自身价值,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。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,用人单位大多都能理解,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。比如,某著名集团人力资源部,将对新进人才进行长达半年的严格培训,然后上岗。他们希望大学生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,既给自己足够的适应期,也给单位较长的考察期。现在,他们的就业协议已从往年的一年一签改为三年一签,并保证人才淘汰率在10%左右。
可见,求职谋业一步到位的几率越来越低了!比较聪明实际的做法,还是先找个工作,再寻找机会分步到位。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,就会失去许多就业起步的机会。因为大学毕业生的第一次就业,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,这不表示你将终生在这个岗位上就业。

“亮点”之三:发展比高薪更要紧

“求职,你要求月工资多少?”这是某高校校园网在对2003届毕业生进行网上调查时提出的问题之一。结果表明,绝大部分毕业生填报的“理想月薪”数是“800元以上”。也有想要高薪的,比如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,半数填的都在1500元以上,部分填写2000元以上。实际上,据该校准确调查,去年就业的毕业生,月薪在1200元以上的甚少!这就反映出了一个问题: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,给大学生的择业增加了难度。
其实,对求职者而言,看重每月的薪金固然是必要的,也很现实。但注重企业发展,关注单位产品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发展的需求,也是至关重要的,可是这往往被忽略,颇少求职者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预测它的发展前途,将高薪的期盼与企业的发展捆绑在一起。
我的小姨子阿芳,学计算机专业,求职时将目标锁定在两个单位:一家是房地产公司,答应试用期工资每月2000元,转正后为2500元;另一家是搞软件开发的公司,待遇为试用期每月1000元,转正后也只有1500元。她最后竟然选择了后者。她这样给我们分析:第一家公司虽然收入不低,但工作岗位只是操作电脑,说白了就是打字、数据输入,根本无需本科生,无疑是高薪低聘;而第二家公司是著名的IT企业,产品的市场信誉度很高,发展潜力大,更重要的是,她了解到该公司十分重视和尊重人才,是一家可以让人充分显露和施展才华的公司。我们十分赞同小姨子的分析,择低薪而就业,看眼前是吃亏,看长远则不亏,这是有眼光看长远的表现。事实证明没错,她转正后,因为公司效益好,每月除去合约工资,还有数额不小的奖金和提成。
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收入的普遍提高,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前途已成为求职者关注的焦点。择业时,薪酬已不再是求职者首要考虑的因素,取而代之的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前景。作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,对此趋势不可不知,以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。